行為分析及音樂訓練 - 行為問題處理篇(下)
處理行為問題最好的方法是預防,有幾個方法家長可以試一試的。 第一個方法就是與小朋友一起相討規則及獎勵時間表,這樣可以加深小朋友的印象。
如果真的犯錯了,小朋友一定不會願意受罰的,但家長都必須要確切地執行已定下的規則。而當小朋友做得好的時候,家長便要真誠地獎勵小朋友,他們自發做對時,家長不要覺得是理所當然,都必須要誇獎他們,這樣他們才可以清楚明白怎樣做才可以得到別人的寵愛。 家長會問:「我小朋友能力很弱,怎樣告訴他什麼是對 / 錯呢?」 其實原則都是相同的,例如小朋友用尖叫來引人注意,家長便要一個眼神都不要給,要捉緊小朋友停止尖叫時,家長便要即時讚賞他。如果貫徹的做,小朋友是會明白的。 另外,家長最好將時間表貼在當眼處,完成了一項便剔一下,培養規律生活,讓小朋友明白需要做什麼和之後可以玩什麼。
第二個預防的方法便是教導小朋友怎樣表達所需。
很多時候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發脾氣,都是因為表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便會利用叫喊來表示。無論是有沒有語言能力的小朋友,如果可以令身邊的人明白他們的需求,亦知道原來表達得宜便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脾氣自然就會減少。當而我之前在「語言篇」都已經提過怎樣教授表達,大家都可以參考。
第三個方法就是讓小朋友在規範下選擇。 很多時候小朋友都好想做主導和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家長會覺得他們這樣是不聽話,「硬踫硬」,當然又是不愉快地收場。其實有時候都可以給小朋友選擇,而且家長是最清楚小朋友的需求是什麼,便能好好地防止他們發脾氣,可以嘗試在他們要求之前給予選擇,例如要到某一個地方,如果乘坐巴士或地鐵都可以時,便問小朋友:「你想乘坐巴士或地鐵呢?」,那麼控制權仍然都是在家長手上,而小朋友亦可以在規範下選擇自己喜愛的。如果小朋友沒有哭鬧,家長亦要誇讚他們。
有一點家長要明白,如果本身不是給小朋友選擇時,就不要問他們「好不好? / 要不要?」這些問題。 給大家一個例子:
媽:「你要不要上廁所?」 小朋友:「不要!」 媽:「不可以,一定要去,因為坐車需時!」 然後小朋友便嚷著不要,但媽媽堅持拖著小朋友上廁所。 那麼媽媽為何不說:「現在上廁所去,因為坐車需時。」,然後堅持指令。這些「假民主」會令小朋友不明白,而且會觸發他們的脾氣。
最後一點家長需要好好練習的,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曾經見到很多家長都會因應自己的情緒而作出不同的處理方法。例如小朋友很嘈吵,媽媽今日心情很好,所以忍耐力好一點,10分鐘之後才叫孩子安靜;第二天小朋友又很嘈吵,但媽媽心情不好,1分鐘都未夠便破口大罵。我相信有很多家長都不會承認自己有錯,但如果是這樣,小朋友便會無所適從這種「雙重標準」的,而且亦會令大家關係越變越差。 我明白家長的壓力真的不少,但是如果真心的對孩子好,便不要將自己的情緒借意發洩在小朋友身上,否則他們的情緒亦會時好時壞的。
我以上所提及的方法,對普通及特殊需要兒童(SEN)都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