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分析及音樂訓練 - 行為分析篇
當訓練有特殊需要小朋友的時侯,大家都未必會第一時間想到用音樂,因為香港未真的很普及,政府亦沒有投放很多資源在這一方面。 音樂的好處多不勝數,只要好好地運用,其實音樂是可以做到很多不同的訓練,而音樂的影響力可以很大! 那為什麼我又要提及行為分析呢?行為分析是以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行為,非常個人化,把行為分析的原則應用到現實情況上,是訓練有特殊需要小朋友一個很有效的訓練模式。 我從事特殊教育那麼多年,發現行為分析及音樂這個組合是訓練有特殊需要小朋友時最好的方法。 一個動作或者一個答案都是行為,我將會一連串介紹這個訓練模式,在訓練語言、認知、 學習基本要求、肌能協調、社交情緒及處理行為問題時可以怎樣做。 首先必需要說一說行為分析最基本的4大技巧: 1. 獎勵 (Reinforcement) 2. 工序分析(Task Analysis) 3. 提示 (Prompt) 及減退 (Fading) 4. 重複練習 (Repetition) 1. 獎勵 (Reinforcement) 很多家長都和我說他們常常都用這個技巧,但為何都看不見小朋友有進步呢? 理由很簡單,


音樂與讀寫(下)
承接上一篇「音樂與讀寫(上)」 2013年Bidelman有一個研究指出,對於那些講調性語言的人,例如廣東話,他們能更準確地聽出音樂的音符及判斷音高的變化,這相信是因為他們的聽覺系統已經被加強了。另外1987年MacLean亦有一個研究指出,對童謠的認識程度與語音分別能力是很有關係的。所以小朋友應該多唱 / 聽一些廣東話歌曲及童謠,但要謹記「啱音」這個原則,那些「鵝是個叉污」(我是個茶壺)就不要唱了。這樣便可以加強他們語音分別的能力(Phonological Awareness)。 讀寫困難人士在視覺空間處理 (Visual Perception) 方面比較弱,當他們書寫的時需要許多心神才可以了解到文字的字型變化及空間的處理。Rauscher et al. (1997) 一項研究指出 ,一班學前兒童經過4個月歌唱及音樂訓練,其圖像空間思考能力比沒有訓練的明顯高一點。另外亦有一個研究結果發現,三歲幼兒學習半年鋼琴後,他們的圖像思考能力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提升了34%。所以學樂器本身已經是一種很好的音樂活動來加強


音樂與讀寫(上)
我們經常聽到人說學音樂和聽音樂有很多好處, 可以減壓、可以訓練專注、更可以作為一個課餘的興趣......正因為音樂是一個全腦發展訓練的活動,那麼如果我告訴你音樂可以幫到讀寫困難人士,你又會否相信呢? 上一篇文章提到「讀寫困難人士有4大弱項」,今次我和大家看看有那些研究指出, 音樂與讀寫的關係真非常密切。 其實學習音樂和學習語言是很相似的,兩者同樣都是將一些符號與聲音連結起來。如果懂得音樂的人,每當他們望到一份五線譜上的旋律,就算沒有真正奏出來,他們的腦袋裡都會有那旋律相關的聲音。同樣地,當我們閱讀的時候,我們無需要真的朗讀出來,腦海裡也會浮現那文字相關的聲音。 三藩市加州大學曾經有一個腦部掃描研究指出,讀寫困難人士處理快速轉換的聲音較常人弱。這個就是我們所提及的聲音提取 (Sound Retrieval) 能力。如果我們用音樂重複訓練這種轉換,再慢慢地加快速度,那便會相對提升這個聲音提取的能力。 音樂包含了很多聲音的元素 (音高、音量、音色、速度、拍子、和弦及調性),聆聽系統在處理音樂訊息的時候,同時間亦會處理比較複雜及繁多的聲音訊息,這些練